健康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教育知识

关注黏多糖贮积症 | “黏宝宝”能不能长大?

发布日期:2023-12-28 11:08      作者:admin      点击:750


——“妈妈,我为什么都长不大啊?”

——“妈妈,为什么总有小朋友叫我小冬瓜呀?”

——“妈妈,别担心,今天我分了很多糖果给同学,他们不会欺负我了”。

这是公益微电影《黏宝宝的童话世界》中黏宝宝们发出的心声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呢?

5(1).jpg


“黏宝宝”,是对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患儿的爱称。由于患有黏多糖贮积症的宝宝大多身材矮小,长相粗陋,甚至由于身体随着疾的进展逐渐变形,脏器功能变差,难以生存到成年,所以被称为“长不大”的黏宝宝。相当部分患儿如同陷入沼泽之中,一点一点地被吞噬。

01“黏宝宝”能不能长大?

首先,先说说什么是“黏多糖贮积症”。简单说,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遗传性代谢病,属罕见病。发病原因在于降解黏多糖的酶有缺陷,导致体内黏多糖不断累积,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实际上,大部分小朋友出生时表现正常,在一定时期内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容貌、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异常。

MPS是遗传性疾病,可分为7个亚型。在我国,MPSⅡ型最常见,约占所有MPS的一半,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换句话说,就是患者几乎都是男孩,极少女性病例。其他亚型男女患病几率相同。

6(2).png

02家长们如何识别出来“黏宝宝”?

MPS患儿出生时多表现正常,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明显。比如,典型特殊面容,骨骼异常,偏向丑陋,肝脾肿大,经常呼吸道感染,眼部、耳鼻喉等异于正常孩子,严重者可以致伤、致残。

典型面容表现为头大、面部粗陋、前额突出、眉毛浓密、头发多且质地粗糙,鼻梁低平、鼻翼肥大、唇厚、舌大、牙龈厚、颈短等。疾病早期面部粗陋的程度较轻。患儿均有手指关节僵硬(此为早期的诊断线索之一,与皮下组织糖胺聚糖沉积有关)。

常在6—8岁后出现智力、语言、运动倒退,好动、不受规则或纪律约束。发育障碍,大多身材矮小,多在5岁左右身高增长缓慢,此后身高较同龄儿明显偏低。这也是相当部分患儿确诊较难较晚的重要原因。

若要早期识别此病,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大运动能力,语言发育能力。部分患儿伴有脐疝、腹疝,手术后易复发。患儿出生时常有背部、臀部大片“蒙古斑”,随年龄增长“蒙古斑”颜色逐渐变淡,该特征也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部分患儿早期即出现听力损伤,多次发生中耳炎,有张口受限、声音粗糙等。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糖胺聚糖在相应组织贮积,可引起鼻、咽软组织增厚和扁桃体、腺样体肥厚。患儿早期可能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气道阻塞、呼吸道分泌物稠厚等症状。上呼吸道阻塞是导致患儿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骨骼系统还可出现关节改变,表现为肩关节上举受限、肘关节外展受限、爪形手等。也会出现癫痫等神经系统异常相关表现。腹部膨隆、肝脾肿大。约82%的患儿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淤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由于糖胺聚糖在皮下结缔组织贮积,颜面皮肤明显偏硬、偏厚,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结节状或者鹅卵石样改变,以肩胛部、上臂及股两侧明显。

7(3).png

03想要鉴别家里的宝宝是不是“黏宝宝”,家长们该找谁呢?

大多数孩子在确诊前可能辗转在多家医院多个专科,平均需要5位医生才能得到正确诊断。呼噜打鼾看五官科,癫痫神经内科见,发烧感冒看呼吸科,肝脾肿大诊断难。最后,很可能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才找到遗传代谢科和血液科。一旦高度怀疑,检查检验一般就按部就班一气呵成,很快即可确诊或者排除。

8(4).png

  MPS诊断流程  

9(5).png

那么,再回到最前面的问题,“黏宝宝”到底能不能长大呢?答案是肯定的

黏多糖贮积症主要诊疗方法是采用对症治疗、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预防患儿的出生,是目前较好的防治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部分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患者中也有一定效果。具体治疗方法可以到遗传代谢专科和血液科进行专业咨询。

伊园甸传媒在线播放对该疾病的诊疗逐渐积累经验,已经顺利开展MPS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工作,还需观察远期疗效。

特别提醒

MPS是遗传病,严重可致残、致死,建议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到医疗机构进行遗传咨询,并对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